NEWS
时间:2021-10-30 16:35:58 来源: 作者:
双十一已经开始预热,无数的买家与卖家早已摩拳擦掌,各大电商平台也开始加大优惠力度。但作为电商中关键一环的快递行业似乎就没这么期待双十一的到来,营业额的突然增加往往意味着短时间内整个行业将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他们是否还经受得住呢?
一、出道即巅峰
2006年速尔快递在深圳成立,相比于老资历的四通一达和顺丰,速尔快递进入快递行业的时间并不算早,时机也不算好,因为2006年时电商业务方兴未艾。彼时的快递服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带,主营业务也多是服务于企业的商务快递。市场小对手多,速尔快递成立之初似乎就面临着重重挑战。
不过速尔快递背后的老板并不是什么初出茅庐的创业小白,而是一家拥有着国际航线的大型物流企业——友和道通集团。母公司不仅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订单,还能为速尔快递的发展提供必需的资金,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全国布局,并在2008年跻身成为“中国快递服务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
凭借着财大气粗的母公司,速尔快递迅速完成了产业布局,不仅拿到了上亿元的投资,还在华北、华东成立了分公司,是最早布局全国的民营快递之一。此时的速尔快递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企业规模都处于国内快递行业的第一梯队。
速尔快递实际上是行业细分下的产物,所从事的还是母公司的业务。这在短期来看是速尔快递的幸运,但从长期来看也限制了速尔快递未来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速尔快递悲剧的直接原因。
二、惨淡经营
当我们试图厘清电子商务发展所经历过什么时,我们会发现无论从何种角度切入,21世纪的前10年是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10年。虽然2006年整个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总额不过15000亿元,甚至不到2020年天猫销售规模的一半,但是随之而来的快递件数已经增长到了10亿件。
很可惜,注重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商务快递的速尔快递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察觉到个人快递业务的悄然增长,而是选择继续服务好已有的企业用户。虽然当时的速尔快递以高质量服务闻名于快递行业,甚至有了快递业的黄埔军校之称,但仍旧掩盖不了忽视个人快递业务这一重大决策失误。
随着时间的流逝,速尔快递曾经行业龙头的地位不复存在,而且因为营收能力的下降,导致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最终连引以为傲的标准化服务也变成了一条条的投诉。纸面上众多的快递网点名存实亡,经常发生无法派件的情况,此时的速尔快递虽然也想捡起个人快递业务,但是市场早已被瓜分干净。
如果速尔快递能够及时收手,专注于企业间的大件物流,开源节流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但是速尔快递也选择了砸钱赚吆喝的老路,与同行的恶性竞争非但没有为速尔快递争取到更多的订单,反而让德邦快递趁虚而入,占据了大件物流的半壁江山。
三、接盘侠背景不一般
寻求上市未果的速尔快递也没有得到新的融资机会,巨大的资金缺口让公司的运转越发艰难。而此时原本财大气粗的母公司也陷入了经营困境,2019年友和道通集团旗下最重要的友和道通航空有限公司多架飞机停飞,而另一家早年收购的快递公司也宣布停运,自身难保的友和道通集团再也无力负担速尔快递的亏损。
2020年4月速尔快递出现大面积停运,深陷欠薪丑闻,经有关部门介入后,速尔快递在结清了部分拖欠工资后无力继续履行义务。此时公司法人张煊楠被诉案件多达582起,被执行总金额达到了11.4亿元,这家巅峰时曾拥有8万名员工的快递公司终于走到了破产的地步。
2021年速尔快递宣布进入破产重组,中国国信信息总公司复函表示就托管经营一事与速尔快递达成一致。原来江苏国信华夏旗下子公司哪吒速运的快递牌照申请屡屡被拒,此举是借中国国信信息总公司的名义取得速尔快递的经营牌照和遍布全国的快递网点,从而整合江苏国信华夏旗下的多家子公司,形成市场竞争力。
四、快递行业的寒冬
速尔快递不是第一家倒下的快递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家。“二八定律”在快递行业尤为明显,除了头部我们熟知的顺丰、京东和四通一达外,二线的快递企业基本都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快递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收件派件都需要巨大的人力,但在缺少业务时,这些人力成本就是企业最大的负担。
目前看来,顺丰几乎是除邮政快递外最有可能活到最后的快递公司,不仅根基牢固,而且还在不断扩展业务,但是相比于同行,缺乏价格优势是顺丰目前最大的劣势。而对四通一达来说,价格是他们的唯一优势,但是在服务质量上却与顺丰相距甚远。
至于京东物流,则是快递行业里崛起的新星和异类。作为京东自营的配套企业,京东物流有着天然的优势,坐拥区域性的巨大仓储,使得京东物流在特定商品配送上,具备其它快递同行难以企及的时效性。
屡屡爆出的快递业价格战丑闻已经了行业内恶性竞争对业态的不良影响,归根到底是快递企业同质化严重带来的乱象。快递企业要想生存,就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把握好细分市场,注重良性发展,而不是一味的靠补贴换取市场份额。
小结
快递与外卖行业都是建立在巨大人口红利上的新兴产业,但是不求进取,一味的用资本购买市场份额终究会让新兴的朝阳产业变为毫无生机的夕阳产业。价格战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也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可持续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千千万万从业者的青春。